PRM 第三、四季行銷觀察報告:勞動市場人才大洗牌!烏俄戰爭、停滯性通膨、滾動式經濟衰退,台灣連續3月外銷負成長, 科技裁員潮來襲!
過去三年,疫情主導全球各方各面的趨勢走向。不論是經濟、國家、科技,幾乎都是繞著疫情轉。但隨著三年疫情就要告一段落,就在大家摩拳擦掌想盡快將生活和經濟回復到疫情前時,有哪些變動因素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呢?
2022 年就快結束了,我一直猶豫要不要寫這篇文。從第三季觀察因為普拉瑞斯接連參加了 Taipeiplas 和 K SHOW,忙到沒時間寫,也懷疑這類觀察文只要上網爬一爬就有了,我寫真的有人看嗎?
沒想到普拉的小編立刻巴巴地望著我說:我看啊~~你寫就有人看。搞得我良心不安,只好默默地趴回電腦前當敲文工了。不過這篇文就濃縮了下半年的變化觀察,並精簡地為大家整理2023年的一些發展趨勢。
疫情後三大衝擊一起來,全球陷入不可測的未來
隨著各國對疫情逐步解封開放,全球都想著如何趕快恢復秩序、重振經濟,好重返疫情前的榮景。
可是隨著 2022 年初的烏俄戰爭爆發,全球能源危機緊跟著壓來,導致40年來最大的通膨蔓延成為世界各國最頭痛的問題。你可能已經知道了,這三大衝擊就是:地緣政治、能源、經濟。
2022 年歷經這三大衝擊,可以說是最動盪的一年了。英國柯林期字典選出 2022 年度代表字就是:「永久危機 (permacrisis)」,意思是「長時期的不穩定與不安全」。
而這樣的不穩定與不安全會持續多久?沒有人知道,因為在如今變化快速的局勢中,不僅僅只是各國的經濟和國力的角力,在全球化之下,任何衝擊都會波及世界許多國家。所以面對這次全球性的「永久危機」沒有人有自信能預測未來。
地緣政治讓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脫鉤正加速實現,戰後美國成為經濟強權就連歐盟也無法撼動,快速掘起的中國揚言要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引領世界的強權,但因為習大大「以國家安全為上」的清零與打房政策,還有為了鞏固政權重視忠誠勝於能力的「人事策略」,都讓緊追著美國想要超越的腳步變慢了。
《經濟學人》2023 年度預測專刊甚至說:「若中國無法在 2030 年代超越美國,那麼就永遠都不會實現了。」
沒有最壞只有更壞,通膨、能源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
2022 年初,各國還在觀望的通膨,被烏俄戰爭一打、再加上能源危機點火,讓美國聯準會方寸大亂自 3 月起一路升息至今已經 15 碼,目前基準利率達到 3.75% 至 4% 範圍,是 2008 年以來最高利率。但通膨降溫速度仍然太慢,主要是因為能源價格雖然已不再飆升卻仍在高水位。
有分析師認為要升到 6% 才能讓通膨降溫,也有分析師主張聯準會不會升息超過 5%。不管專家預測如何,能源和通膨問題直到2023年上半年都不會結束。
全球已進入停滯性通膨,2023 年我們將要面對:高通膨和經濟停滯的景況,等同宣告 2023 年經濟衰退是必然的。雖然美國失業率沒有攀升,或者有人覺得全球因疫情導致的缺工,使每個人至少有兩個職缺機會,或許情形沒那麼糟。
但其實缺工現象隨著開放已經趨緩,企業面臨著居高不下的成本,還有疲軟無力的需求,為了讓企業能活下去,壓低成本勢在必行。已經有包含亞馬遜、Meta、推特、Stripe、還有微軟等都已計劃裁員 13% ~ 50%。這波科技裁員潮會不會帶動其他產業跟進,還在觀察中。
成本不斷墊高,外銷訂單連連下滑,找不到人生產力大不如前
「現在真的不知要怎麼做下去?」這是最近走訪客戶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。原因很簡單,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,外銷訂單下半年來,只有 8 月年增 2%,其餘都是衰退的。9 月~11 月已連續三個月年增率為負的,特別是 11 月外銷訂單為-23.4%,衰退幅度拉大。
訂單衰減,成本又居高不下,通膨讓各種原料都漲,想轉嫁給客人馬上就面臨門客戶轉單的壓力。消費性產品常用的「縮水式通膨」技巧,像某牌巧克力來個減量價格不變的變相漲價,但做設備的又不能偷工減料,只能從重塑供應鍊或節約工資來撙節成本。
不過疫情下缺工情況讓老闆們努力討好員工,用遠距工作、彈性上班來留住人才。勞工市場導向使薪水成本不斷墊高,也成了企業的壓力。
有趣的是最近在經濟學人公佈全球生產力年增率的數據,全球生產力再度下滑。雖然疫情促使遠距上班成真,也為企業帶來跨國人才,不少專家認為,勞工在家工作可兼顧家庭、可省下通勤成本而提升生產力,這是一開始的美好預期,但最終效果卻不如預期。
在家工作或許能專注於深度工作,可是少了互動卻讓溝通成本增加,特別是跨部門溝通。此外,工廠的現場工作是無法施行遠距上班,染疫後還是需要隔離,這仍是企業面臨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。
也難怪客戶要哀嚎做不下去,目前的的環境對企業來說真的很嚴峻。不過,市場不會永遠悲觀的壞下去,盛極而衰、否極泰來,許多專家也預測 2023 下半年會開始有微弱的復甦。
通膨降溫、升息趨緩、低檔成長、地緣政治是變數
看樣子聯準會升息還不會停,但多數預測接下來的升息不會像 2022 那麼劇烈,主要是未來一年經濟成長放緩後,供應鍊的壓力紓緩,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勢會降下來,慢慢讓供應鍊恢復正常。
雖然通膨可能降溫,但央行是否會馬上採取降息來救經濟則未可知。因為立即降息或採擴張性財政政策,很有可能會讓通膨死灰復燃。所以包括牛津經濟研究院、瑞士信貸等專業機構在內,都預言全球主要經濟體都不會降息。
多數投資機構在解析 2023 年的景氣,有志一同地認為全球經濟成長將普遍性保持低檔,甚至會出現各國「滾動式衰退」,就是各國並不會一起跌入衰退,而是像接力賽一般,這個衰退完換下一個。
在這波衰退中,美國或許能成功避免衰退。高盛首度經濟學家哈祖斯在報告中寫:「美國2023年可能會實現軟著陸。」因為美國的通膨逐漸消退,且實質個人收入就是扣掉物價上漲因素,已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反彈,未來一年美國實質可支配收入會以 3% 速度成長。
不過其中的變數還是來自中國。特別是對通膨的影響,中國因為清零政策和打房讓房地產衰退,拖累了經濟成長,也間接抑制了全球通膨漲勢。不過,中國正逐步放寬封控,當中國的經濟重啟,勢必推升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,為通膨降溫添了一個變數。
另外,在《經濟學人 2023 全球大趨勢》中不只一個篇幅寫到中國的實力變弱,習大大也不只一次展露他想稱霸全球、想統一台灣的野心。這些地緣政治的危機威脅,都讓全球的政府和企業,對未來的策略將以安全為先,優先考慮到能源安全、糧食安全及科技安全。
這樣的安全優先的概念將成為市場主要行業發展的方向與驅動力。
全球大風大浪,台灣小船如何避開風險看見未來?
從全球局勢看來,2023 年各大經濟體將入溫和衰退,台灣向來是易受外來衝擊的體質,不可能置身事外。從 9 月起連續 3 個月出口呈現衰減不能感受到景氣已在寒冬之中。
相對外銷冷颼颼,內需則因為台灣已逐步開放,民眾外出消費、出遊意願提升,已經有不少人趁著日圓還便宜搶攻玩一波日本了。今年的零售業金額已大幅提升超越前三年同期水準。
商周在經濟大預測那期週刊就報導台灣的 2023 年,將呈現「外冷內溫」的局勢。中華經濟研究院也在報告中提到,未來國際大環境將趨冷,台灣經濟將靠內需支撐。
綜合這些大預測的觀察,我匯整了面對未來的因應之道:
1.企業要準備好撐下去、熬過這波經濟衰退。
儘管經營再困難也不要放棄希望,觀察總體經濟局勢,是讓我們知道現今的狀況變化為何,但再困難只要堅持也會有路可以走下去。好好審視公司的人事組織,或許是去蕪存菁的好時機,不要偷懶認真經營團隊,是人才還是人材,就看他有沒有想跟公司共存亡的心,如果只是來混口飯吃的那就祝福人家吧。
2.面對擴張投資再考慮一下風險。
現在是最壞的時機也是最好的時機,不過這句話是對財務體質相對穩健,還有企業正在成長爆發期說的。以安全為先至少讓企業能活下去,若要投資則要投入在安全或降低風險的議題上,而非想抓住的機會上。
3.抱怨無用,永遠反求諸己。
企業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大環境不景氣不是頭一遭,總是有人在不景氣中創業,也有人在景氣大好中倒閉。所以,與其把企業難生存、難以獲利歸疚外在環境,不如檢討自己,還能改變什麼?學習什麼?進步什麼?
4.與其守成,不如行動。
我在管家裡帳務和公司財務,領悟到只是一昧的節流、一意的撙節成本,是無法轉虧為盈的。如果你有負債,除了計劃還款以外,也要計劃消費,在可撥出的預算去吃一頓大餐、去小小旅遊一下也好。人很奇妙,一直想著存錢、還錢會很痛苦,很痛苦就無法持續會變得很消極,人只要一消極自然吸引不了錢跟著你。 這點在經營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。你不能一直想著省成本,不敢花錢行銷,有行銷才有帶來銷售的希望,人要有希望才有打拼的動力。
再過幾天,2022 年就要結束,新的一年也即將到來。看了這麼多趨勢分析、全球預測,真心覺得人只要一步一腳印地去做就不愁沒飯吃,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經濟衰退、通膨危機,也不會因為我們擔憂這些就不發生。
面對大環境,我們不是蔡英文也不是張忠謀,我們不用面臨改變一個國家或世界的壓力,我們只要把眼前的每一天活好,活出自己的樣子,自己快樂也讓周邊的人快樂,足以。
祝所有普拉瑞斯的夥伴、客戶、廠商新的一年鴻兔大展!事事皆如意!揚眉又兔氣!